繁體
<!--go-->
有的戲劇,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主要是負面的情感和意志,如莫里哀的喜劇《吝嗇鬼》、《偽君子》、《貴人迷》,果戈理的《欽差大臣》,我國福建的高甲戲《連升三級》。對於這樣的戲,觀眾的情感體驗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廣大觀眾當然不會與臺上的這些滑稽而醜惡的人物產生情感融合,而如果觀眾中也夾雜著真正的吝嗇鬼、偽君子、貴人迷、騙子,也不會對舞臺上的同類產生情感認同。這是因為,舞臺上的這些形象是經過戲劇家嚴格處理的,處理到連真正的吝嗇鬼們也會對之產生厭惡和嘲笑。戲劇家進行處理的武器,正是人類正常的情感和意志。因此,在這些醜惡而滑稽的形象身上,已沉積著戲劇家的情感和意志,而且體現了這種肯定性的情感和意志對否定性的情感和意志的戰勝。
高甲戲《連升三級》
醜惡和滑稽,正是這種戰勝的成果,恰如被戲劇家俘獲的俘虜。俘虜本身可能還是惡的化身,但在他們身上卻沉積著善戰勝他們的力量。烈士是善的化身,但他們卻被惡吞沒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俘虜比烈士更能體現善的勝利。觀眾為什麼在演出喜劇的劇場裡笑得那樣歡暢?因為他們站到了勝利者的方位上,從容地欣賞著自己精神上的俘虜。
對於滑稽而醜惡的主角,戲劇家們為了透徹地揭示他們的負面情感,也常常給他們設定一個不太弱的意志行動,讓他們為了某種慾望而固執地追求。但是,他們的慾望和情感並不需要觀眾去進行體驗,因而表現起來不必梳理清楚他們情感發展的每一個邏輯行程。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曾經指出,喜劇作家往往要阻止觀眾與劇中人的情感接近。以《吝嗇鬼》為例,愛錢如命的阿巴貢放高利貸害人,當他與貸款人見面時,竟發現站在面前的是自己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戲劇家若按常理,一定會寫到他的吝嗇與父愛之間的內心衝突,讓他痛苦地申訴自己已經這把年紀,全部吝嗇還不是為了這個不肖之子……而這種申訴顯然是合乎他當時的心理邏輯的。但莫里哀謹慎地迴避了,故意做了極粗疏的處理,因為不迴避就有可能引起觀眾與劇中人的情感接近,那就成了正劇了。觀眾的情感若與醜惡的主角接近,就會阻礙對正面情感的把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