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第四部掙扎
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人,性格強勢、暴躁、易怒、攻擊性強,一句話不和,即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發展到言語攻擊甚至擼袖子要幹架。事後又會覺得後悔自責,但卻無法避免重蹈覆轍。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各種攻擊性大部分衍生於傷害之中。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不友好、不安全,成長的環境中常常遭受否定、精神和肉體攻擊的人,會更容易隨時處在對抗狀態,時刻準備迎接挑戰保護自己。猶如野貓比家貓更警惕、更容易被激怒,然後攻擊。
同時,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親和,是個體害怕孤獨,希望與他人在一起,建立協作和友好的聯絡的一種心理傾向。悲慘情境能加強人們的親和動機,而順境則反之。
一如《八仙過海》裡的那兩個乞丐,原本抱團共患難,一塊餅也掰開互相謙讓著吃。而意外發現李鐵柺和漢鍾離點化的一點金子後,倆人一個給對方買了毒酒,一個給對方買了毒肉,沒有經受住成仙前的考驗。
現實中,貧窮家的孩子愛抱團,是想靠聚合血脈求生存。富貴家的孩子愛內卷,是想分割血脈享富貴。
在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歷史上,南方士族高門中,王家、謝家、桓家等,尚稱得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叔侄之間也不乏脈脈溫情,令人動容。而北方後趙石家,鮮卑慕容諸燕,北齊高家,親情最不值錢。本部,先來看看石家,由顛沛流離抱團求生存,到成為爆發戶之後的自相殘殺。不要懷疑其中血腥程度的真實性,因為,這是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激發的人性的赤裸裸展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