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他頓了頓,調出那枚銀質袖釦的特寫,“表面提取到部份指紋,經修復後與大廈18樓某公司的考勤機記錄有7處吻合點,但該公司表示從未見過死者。”
楊森補充道:“樓頂護欄的劃痕含有金屬粉末,成分與死者手錶表蒙的合金一致,推測死者曾在此處發生過激烈爭執。我們在排水口淤泥裡發現半截斷裂的鑰匙,齒紋與大廈地下車庫的鎖芯匹配,但無法確定是否屬於死者。”他的手指在螢幕上劃出軌跡,“從足跡分佈看,現場至少有兩人,其中一人穿著44碼工裝靴,另一人是39碼皮鞋——與死者腳上的尺碼不符。”
然後張凱清了清嗓子,開市彙報屍檢的情況。
張凱掀開解剖報告的封面,投影儀上的屍檢照片讓空氣瞬間凝固。“死因明確:機械性窒息合併顱腦損傷。”他的鐳射筆指向死者頸部,“甲狀軟骨雙側骨折,舌骨大角斷裂,符合扼頸特徵,兇手應該是右利手,虎口有明顯力量優勢。”螢幕切換到顱骨X光片,枕骨的凹陷性骨折像朵醜陋的花,“鈍器擊打次數不少於3次,兇器應為直徑4cm的圓柱形金屬物,與大廈工具箱裡缺失的19號扳手尺寸吻合。”
關於年齡判斷的爭議成為焦點。“牙齒磨損度指向45-50歲,但肋軟骨碳14檢測顯示生理年齡在42歲左右。”張凱調出牙齒的顯微照片,“第三磨牙未完全萌出,這種‘齒齡滯後’現象常見於長期營養不良人群。”他特別強調死者左胸的電擊焦痕,“是死後形成的偽裝,電流路徑未經過心臟,說明兇手想偽造意外觸電的假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