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東宮正殿的氣氛不怎麼和諧,皇帝父子與內閣的諸位大學士意見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對於讓退役的禁軍充任里長鄉老的事,幾位閣老對這件事的意見基本上與皇帝是一致的,君臣間最大的分歧還是在胥吏制度的革新上。
本朝胥吏制度雖然在承襲前代制度的同時有所改進,有一套吏的考試升轉制度,但也繼承了前朝的賤吏的舊習,吏職人員不但很難升到高官,而且官府普遍賤吏。
升遷無望,社會又賤視,這些人物既沒有可能升到高官,又很難在社會上受人尊敬,只有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以滿足自己的慾望。
一是利用制度上的缺陷以達到掌握某一方面實際權力的目的,二是利用自己擁有的實際權力來發財致富,進而造成難以清除的“吏弊”。
“吏弊”便成為國朝政治的主要弊害之一。
而後在太宗時有所改,在試圖清除吏弊的意願下,一方面堵死吏的升遷之路,一方面裁減額設吏額,並採取許多防範吏弊的措施。
但事與願違,非但沒有清除吏弊,反而造成“本朝則與胥吏共天下”的局面,吏弊更加嚴重。
有詩云:“昨當租吏來,宰割充盤幾。吏怒反索金,黎民哪有此?”
一旦不遂意,僅僅是“薄訴吏轉嗔,鎖縛不復視”,生動地刻畫出這些“奴僕之體”的“奴僕皂隸人等”的嘴臉。
他們自恃衙門情熟,因而包攬錢糧,把持行市,窩娟窩賭,無所不至。而猶未遂其欲,每與捕役上下其手,窩頓盜賊,發蹤指示,名日放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