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議和從來不是一見簡單的事,不是一次朝議,受降方列舉一、二、三,稱降者答應一、二、三,就能擊掌相慶,皆大歡喜。甚至天子已然決定議和,也不會立即在朝議時宣告主張,甚至也沒有急著為這一件事端召集重臣殿議,為了達到順利透過的目的,天子先要與親信們達成一致意見,朝堂上才能齊心協力。
但一國之君處理國政時先行“拉幫結派”,這當然有違規律,因為朝議殿議的目的,正是為了避免皇帝謬見誤國,所以要經臣僚討論,指出謬誤之處,杜絕禍患,自然也有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的皇帝,往往力排眾議倒行逆施,大臣們雖然反對,卻無法阻止,所以古往今來,常有發生朝堂死諫、掛冠請辭事件,這樣說來皇帝既有獨斷專行的特權,事先“結黨”私商顯然就毫無必要。
可當今天子賀洱,顯然不具有這樣的特權,甚至連親政都是暫時,隨時可能被人質疑,讓韋太后藉口“德行有虧”,需要繼續接受“教育”,再次成為朝會時才出場的擺設。
又比如韋太后,她其實也難以做到獨斷專行,雖然她已具備了這樣的基礎,但她愛重名利,倘若她的主張無人支援,必須靠特權才能實行,必定會造成誹議,所以在各種朝議、殿議之前,紫宸殿與篷萊殿都會召開自己的私議,內部先統一口徑,縱然會商時產生爭論,只要取得人數上的優勢,那麼便是“從諫如流”,與獨斷專行無干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