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道教在唐朝發展的基本情況
道教在南北朝的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下已經成為一個較為完備的成型宗教,而隨著南齊道士顧歡的《夷夏論》的出臺,更標誌著佛道之間的鬥爭進入白熱化。因此,要談之後一個歷史時期的道教發展,不得不兼顧佛教而論。
隋代的統治者相對更重視佛教,這就使得很多道士產生不滿情緒。隋末,樓觀道士岐暉和茅山宗領袖王知遠都投靠李淵麾下,為其起兵制造了大量的讖緯。加上,李氏作為隴西門閥並非舊有的傳統世族,因而必須要在譜系上找出一個合理的初始祖以壓倒舊世族,而道士們提供了自己的教主老子,雙方一拍即合,唐既然以老子的後代自居,自然不可能不厚待道教。
唐朝自李淵開始崇道,他曾三次召集儒、釋、道三教人士進行佛道之辯,在辯論無果的情況下,他更直接作出了“道大佛小”的結論。當然了,眼看地位有所下降的僧侶們自然不甘如此就範,於是他們錯誤地找上了太子李建成。而道教的王知遠等則選擇支援李世民。於是,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便直接下達了抑佛詔令。頭腦再次不大清楚的眾僧居然又一次上表力爭,表示激烈反對,弄得李世民很不高興,說出了“語諸僧等,明詔即下,如也不伏,國有嚴科”的狠話。眾僧只好作罷。惟智實堅決不服,結果被當庭痛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