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王安石參與執政時的朝廷,暮氣沉沉,影生、老、病、死、苦”之。生,指的是王安石,他得到神宗賞識、委以重任時,年方49,正當年富力強之時,他又決心一展平生大志,故謂之生;當時的宰相曾公亮已年過70,遇到事情需要表態時就哼哼哈哈,到底是行還是不行沒有一個準信,謂之老;另一宰相富弼,年65,三朝元老,見神宗重用王安石,他又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思想,便乾脆常常稱病不到朝廷上班,謂之病;副宰相唐介,在王安石上任兩個月後便病死了,謂之死;還有一個副宰相叫越拚,反對王安石變法但又知道反對不了,於是常私下叫苦,謂之苦。執掌政權的中樞大臣除王安石外,竟然是“老、病、死、苦”,王安石處境之難可想而知。他要推行變法,顯然不能依靠這些老、病、苦的人,於是,大刀闊斧,該湍退,該上的上,經過一番人事調整後,就在全國範圍內轟轟烈烈地推行起他的變法來了。
王安石的變法,涉及到治理國家的方方面面,從宏觀上看,可以分為理財、強兵、育才三個方面。當時兼併之風日盛,青黃不接時大多數農民遭受有錢人家的重利盤剝,大姓巨賈壟斷操縱市場,差役繁重,不少人家因之傾家蕩產。王安石的變法,正是針對這些弊病進行的。如青苗法,就是當農民在青黃不接時,由官家借錢給他們,秋收時還,年息二分。當時地方上設得有常平廣惠倉,豐年時買谷儲藏,荒年時平價出售,但荒年不常有,廣惠倉也就常有積壓,積壓久了,糧食黴變造成浪費。新法將廣惠倉的錢不再買谷積壓,而是借給農民並收息,這樣做於國於民都是好事。現在頗為時行的“農貸”,不知是不是和這青苗法相似?又如均輸法,就是將各地方對朝廷的上貢改為中央直接採購。地方上貢的貨物,不一定就是朝廷需要的,而且很多地方距京城路途遙遠,貨物越朝廷往往得不償失。新法是將這些貨物就地集中賣掉,然後將錢給中央,中央則按需要就近採購。又如市易法,就是為了打破大姓巨賈對市場的壟斷,王安石為此設定了“常平市易司”,賤時買進,貴時賣出,既可平衡物價,又為國家增加了收入。在強兵方面,他制定了保甲法,即十家為一保,家有兩男以上的取一男為保丁,保丁發給武器,平時種地,戰時打仗。這個措施與裁兵法一道,寓兵於民,既節省了國家大量的軍費開支,又保證了國防需要。在育才方面,王安石和他的弟子一道,對《詩經》、《尚書》和《周禮》重新註釋,並以此為教材,改組太學,擴大招生名額,不再錄用只會吟詩作賦的人,而是錄用懂得經世之術的人。公平地,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不僅對當時的弊病有著極強的針對性,誠如梁啟超先生所言:“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由此可見,他的思想確實是非常超前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