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二 對比性心理程式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一出能夠經得起重複觀看的戲應該是這樣的:它的情節並不複雜,卻包藏著簸盪的心理軌跡,觀眾每看一次都要經受一次很強的心理體驗。這就要求一齣戲在簡潔單純之中包含一些互有差距和牴牾的心理機制,使得觀眾每次都要在心理上攀援一番,既不是彎彎曲曲的盤陀路,也不是一覽無餘的陽關道。

夏多布里昂

這樣的作品中,包含著一種足以抗擊觀眾心理厭倦的“免疫力”,那就是對比性的心理程式。為了清楚地闡釋對比性心理程式,我們可以看看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對於這方面的高手莎士比亞的分析。夏多布里昂說:

一般人大概都能看出,莎士比亞大量地運用了對比。他喜歡把歡樂同憂傷並列,喜歡把娛樂和歡呼同出葬和哀號交織在一起。被請來參加朱麗葉婚禮的樂師正好趕來伴送她的靈柩。他們對這家人的喪事毫不在乎,竟開起很不得體的玩笑,談些跟這場災難最格格不入的事情。有誰能不從這裡看出整個人生呢?有誰能不體會出這場情景的全部痛苦呢?又有誰不曾見過類似的場面呢?

要從對比性心理程式上說明問題,最好的例子莫過於英國作家德·昆西論述過的《麥克白》一劇中的敲門聲了。麥克自和他的夫人謀殺鄧肯王之後,突然傳來的敲門聲為什麼會使觀眾一次次地感到莊嚴和畏懼?這就是對比性的心理程式在起作用。這敲門聲與他們的謀殺沒有直接關係,也構不成對他們的直接威脅,因為並不是在敲他們所在屋子的門,但給予觀眾的心理效果極為強烈。德·昆西思索了許多年之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認為殺人這場戲原是讓觀眾真切地感受人類魔性的,莎士比亞成功地向觀眾展示了一個與正常理性、日常世界相隔絕的心理天地,觀眾看這場戲的時候,所受到的是單向的魔性的心理感受。敲門聲傳來,使觀眾猛然意識到日常生活的存在、正常理性的存在,因而陡然產生了人性體驗和魔性體驗的強烈對比。德·昆西在他那篇著名論文《論劇中的敲門聲》中,詳細地分析了觀眾在觀看這場戲時曲折的心理歷程,還以自己的切身經驗說明,對這種對比性心理程式的領受和體驗,觀眾即便是一次次、一年年地重複觀看,也是不會產生厭倦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