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1860年9月發生在北京通州八里橋那場戰事,對於張仰山和他的子孫後代來說,有著極不尋常的意義。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大清國的軍隊被英法聯軍打得一敗塗地,可張仰山卻因禍得福,幾乎是稀裡糊塗地獲得了兩件國寶級文物,並由此給張家帶來道不盡的離合悲歡,也改變了張家後代的命運。
事情得從直隸綠營提標鄭元培將軍,晚清著名書法篆刻大家、大師級人物趙之謙和京城琉璃廠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松竹齋的掌櫃張仰山這三個男人說起。
鄭元培那年三十九歲,長得鼻直口闊,雖是中等個頭但很彪悍,更有一身好武藝。他在幾日之前就接到戰報,說是洋人已在大沽口登陸,主帥僧格林沁命令鄭元培率標下的人馬火速趕到通州設防。此時,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馬步隊1.7萬人已經部署於通州張家灣、八里橋一帶,另有直隸提督成保、禮部尚書瑞麟及副都統伊勒東阿等督帶的1.6萬餘人駐於通州附近地區,大清國用於護衛京師的總兵力也就是這區區3萬餘人,此時再從各省調兵勤王怕是來不及了,一場大戰已經迫在眉睫。
綠營兵由於久未參與戰事,早已軍備廢弛,別說是打仗,就是對付大一點的土匪團伙都難以勝任。鄭元培駐紮下來之後,當務之急就是開展軍事訓練。其實也沒什麼可練的,不過是按套路舞舞刀槍,用弓箭射射草靶,這些玩意兒有用沒用大家心裡都有數,只不過誰都不道破而已。此時的綠營兵也裝備了火器,可弟兄們都沒拿它太當回事。大炮和抬槍都是前裝式的,操作起來很麻煩,先裝一部分火藥搗實,放進彈丸鐵砂,然後再裝進火藥搗實,最後點燃火捻開炮,其殺傷效果可想而知,這類槍炮用於打兔子都不大方便,就別說是作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清國首次與英國人交戰,大清國的軍人總算是領教了洋人的炮火的厲害,人家的炮彈是尖錐形,前面裝有引信,落地就炸,方圓數丈內血肉橫飛,大清國的軍人被打得目瞪口呆,還以為洋人用了什麼邪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