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齊國休養生息,漸漸恢復了幾分元氣。此時,聞名後世的孔子來到了齊國,與齊景公大談禮樂仁義、君臣禮制、貴族規矩。然而,晏嬰卻對此嗤之以鼻,並且特意向齊景公進諫,否認了孔子所推行的禮樂之制和為政之道,並且不遺餘力地將孔子排擠出齊國的權力核心,表面看來,兩人同是推行仁政治國,理念相通。但晏嬰卻堅持勸諫齊景公不重用孔子,這其中,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恩怨?
並不是晏嬰與孔子兩人之間有著如何深重的私怨,也不是完完全全為了打壓排擠潛在的政治對手。只不過是孔子所推行的禮樂仁政,並不適合當前的局勢。曾經,管仲提出尊王攘夷,仁臣賢士,令齊國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巔峰。然而隨著管仲等名臣身死政熄,並且遺留下一個缺乏完整治國體系而導致霸業衰落的慘痛教訓,已經證明了“人治”的重大缺陷。一旦手握重權的臣子缺乏自我約束,那麼國家機器對於整個政治系統的掌控力就會嚴重下降。
而孔子游說齊景公,顯然依舊是希望君王再次建立一個如此體系,而孔子自己也可以在這個體系中獲得重要的地位。固然孔子本人賢良智慧,但是卻會導致齊國再一次回到當初那個難以控制的局面。時間並不會因孔子賢良而給予他更長久的生命,一旦孔子的繼任者不能良好地約束自我,那些看似嚴謹而高貴的禮制,反而將成為一個套在齊國身上難以負擔的沉重枷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