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這不僅僅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問題,而是整個美國紡織業的問題,人工成本太高了。”蔡肯斯有些無奈的說道。
“市場這種東西,該淘汰的就要淘汰,美國紡織業,已經不行了,正確的做法,就是應該放手。”陳志文淡淡的說道。
紡織業可能比製衣行業稍微有技術一點,但對於歐美來說,哪個國家都能造,從紡織業誕生的開始,各個國家就都有大量的這類公司,畢竟,穿是生活必需品。
在集裝箱出現之前,海運的成本比較高,加上沒有完善的海上運輸防護,紡織品可能在海運途中受損,所以紡織品的跨洋運輸不是沒有,但成本高,一般都是歐美日等國家出口給那些沒有基礎工業的亞洲、辣妹、非洲等國家,而本土市場,都是自己內部負責。
因為他們的成本差不多,誰也不可能在有跨洋運輸成本之後還能佔領對方市場的可能性,除非是一些特殊的高檔製品或者專業用途的製品,但這些數量非常少,不影響歐美國家本土紡織業。所以在50年代之前,各國的紡織業活的非常滋潤,自己控制自己國家的市場。
伯克希爾哈撒韋就是美國紡織業的翹楚之一,曾經控制著美國10%的紡織品,但集裝箱出現後,紡織品運輸成本變低,加上亞洲國家開始發展工業第一步就是紡織業,於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畢竟無論是製衣還是紡織,都需要大量人力,而人力成本這一塊,美國哪有資格跟亞洲比,同樣在歐洲也是如此,不過歐洲的服裝高階品牌比較多,暫時還能再支撐一段時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