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明大誥的打擊矛頭總的說來是針對全體吏民,但側重點是懲治貪官汙吏,其條目80%以上是屬於治吏的。
老朱原想透過頒行“大誥”峻令,使臣民知畏而不敢輕犯,但實際上並未收到應有的效果。
連朱元璋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其誥一出”,“惡人以為不然,仍蹈前非”,“犯若尋常”。
到了明代中葉,一度家家收藏、人人誦讀的御製聖書已經很難看到了。
到清初修明史時,“大誥”已成為罕見的書,以致修史者對它的敘述失誤甚多。
朱元璋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經常有一種“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感,憂心於“我死了之後你們會犯錯誤”,總想致力於搞一種完美的理想制度,尤其是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
然而事實證明,這種制度並不可能存在。
時代在變化,制度會扭曲,根本不可能有一種永遠的存在的制度。
這種情況在歷史中並不少見。
即便是秦始皇也是如此。
他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結果只傳了秦二世,後代全沒用上。
這些開國皇帝,經常會有一種迷之自信。
原因也很簡單,他們是一路贏過來的。
在他們成功的道路上,有無數次別人全錯了,只有他是對的情況。
也因此會產生一種錯覺:朕乃是天命加身,朕的思路一定是正確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