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話說鄆州府尹陳文昭,面臨公田之難與濟州又有所不同。原來自梁山泊積成以來,黃河水屢次氾濫,水面幾次變遷,田畝增減無狀,田契頗亂,正合公田追繳之法,行將下來,公田果然是增加不少,百姓怨氣增加更大。陳文昭並非奸官,百般合計,不得已,只好避重就輕,往湖裡作文章。一則湖中所產為雜稅,臨時性的,每次收繳不多,鄆州百姓生計影響不大;一則鄆州所佔湖面小,本州漁民少,往湖裡作文章,也是移禍濟州、無可奈何之計。但宋江晁蓋既公然抗官,鄆州既沒能將水泊收為官有,也收不到水出之稅,實是難以交差。正感為難之際,皇帝詔令已下,鄆州升為東平府,府尹換做了程萬里,陳文昭外調,正好撂了這副難挑的挑子,此時正是宣和元年。
陳文昭正經科舉出身,清廉能幹,心繫百姓,雖然大張聲勢收繳公田,內在裡卻是表面文章。這程萬里卻與之大有不同,其原本只是童貫門下的門館先生,向來只懂拍馬迎合。初任東平府府尹,聞說晁蓋宋江兄弟起事,湖泊周遭公田稅收不暢,嘯聚梁山泊,更引得左近東平府百姓抗稅抗捐,心下十分惱怒。但晁蓋宋江一夥驍勇非常,又不敢自去清剿,遂修告急文書一封,報於童貫。
童貫看到告急,既知晁蓋、宋江俱為濟州人,便有計較,並不慌忙,邀蔡京、高俅共同商議。你道蔡京與童貫、高俅如何相處?那童貫本是宦官,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道君皇帝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而後蔡京再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十餘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高俅原為蘇軾書僮,後事樞密都承旨王詵,因善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端王即位後,竟然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可伶蔡京頗有才幹,王安石、章惇及司馬光俱稱其才,卻因借童貫、朱勔等人之力為相,四度上下,頗有波折,再與王黼、梁師成、高俅、楊戩、李彥等奸臣相互依附。等再推新法,卻功無所成,人格再也不保。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