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黃河,客船。
朱世鎔被邀請去洛陽開會,這次的臨時化學會議,只有東西兩京的學者參加。
更遠的就不必來了但可透過電報表達意見。
跟他同船的學者叫施福,字百祿。卻不是什麼化學家,而是從北京過來的鐵路工程師。
“百祿兄此時進京,是要高升調回工部嗎?”朱世鎔問道。
施福說道:“朝廷打算修鐵路,重啟真(定)太(原)線方案。”
“技術突破了?”朱世鎔驚訝道。
施福說道:“謝駙馬發明了一種秦國水泥,聽說質量更好更穩定,朝廷讓我們到洛陽進行檢驗,然後看是否可用於鐵路橋建設。”
朱世鎔啞然失笑:“又是謝學士啊,我這次去洛陽開會,也是因為他的新論文。”
施福所言那條“真太鐵路”,正是另一個時空的“石太鐵路”——石家莊到太原。
太宗晚年就想建設,但施工難度太高,一直拖到了現在。
這一百年來,工程師們實地考察多次,前後更改了十幾種方案。但最佳方案還是讓人頭疼,不到五百里長的鐵路,需要開鑿20多處隧道,需要架設1000多座鐵路橋。
此時的鐵路橋,修建一座花費巨大,因為水泥強度一直不夠。所以不用鋼筋混凝土,而是採用傳統造橋材料。
過於寬闊的河面,目前還無法修築鐵路橋。
因此,大明對於全國交通的規劃,一直都是以鐵路連通全國水道。遇到過寬過深的河流,往往不修建鐵路橋,在兩岸各建鐵路和火車站,中間靠船隻來轉運貨物和旅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