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明朝採用的是衛所制,衛所官兵皆是世襲,所以武舉制度一直沒有形成定製。
直至成化十四年,汪直意識到大明軍隊的中高層軍官已經走向腐化,故而這位被後世史學家以“竟良死”來表達不憤的權監請求成化帝參照文舉設武科鄉、會試。
雖然明朝武舉由此正式走向常規化,但其實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武舉所面對的群體僅僅只是各地的軍戶,由於武舉文試門檻和衛所高階軍官可以輕鬆打擊,所以很多衛所出眾的軍丁壓根沒有參加武舉考試的資格。
朱祐樘自然能夠看到這種武舉的弊病,但武舉的功效顯而易見。
雖然明朝武舉有所不足,但在大明武舉中走出不少大名鼎鼎的名將,如俞大猷和戚繼光都是武舉出身。
正是如此,即便大明的武舉有所不足,但還是能夠從中挑選出不少實用性軍事人才,故而只需要進行微調即可。
有別於文舉考試幾乎固定的考試時間,武舉考試時間則顯得更加的靈活,且時間跨度亦會大大縮短。
此次武舉恩科是弘治元年二月在兩京十三省舉行武舉鄉試,而本月則在京城舉行武舉會試,跨度不足半年時間。
在考試的具體內容上,朱祐樘同樣做了一些改革。
跟傳統“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有所不同,此次恩科會試更著重於武藝,從而減少權力的尋租空間。
其實這個時期的大明軍隊恰恰不缺少擅於兵法的將領,畢竟很多世襲的高階軍官都是從小熟讀兵書,軍隊反而少了那種敢於跟敵人玩命的勇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