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貝諾當年在巴黎求學時,是藝術女神繆斯的忠實信徒。熱戀的時候,她給馬丁看自己的日記。說是日記,也不全是生活記錄,很多都是貝諾對藝術的感悟。日記的扉頁是貝諾手寫的一句拉丁文名言:“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
應貝諾的要求,馬丁隨便翻看了幾頁。馬丁看到其中一頁寫著,有人說,“天生的是資稟,造作的是修養”。資稟是與生俱來的激情,修養是生活教化的規範。藝術是需要激情的,所以,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而且放眼藝術圈,沒有幾個藝術家能夠長命百歲,大概真的長命了也就不成藝術家了(除過那些被供養的),激情總歸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去。所以,有人說藝術家的生命是最有價值的,他們活得激情,說了自己該說的、寫了自己該寫的、做了自己該做的。
馬丁對貝諾這樣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有這種見識感到尊敬。他明白了,在伊娃那裡,就是缺少這種東西。所以,伊娃就像一陣風,吹走了沒有留下什麼,而貝諾就像一陣雨,總是在草地上留下了溼漉漉的腳印和夢想。
貝諾告訴馬丁,在世界戲劇史上的1360多個劇種聲腔裡,媚宮腔這一義大利稀有劇種至今尚未引起重視,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更是鮮為人知。
貝諾繼續說道,關於媚宮腔的來歷,媚宮腔藝人們代代相傳都說出自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但也有人認為其聲腔“一唱三遏”,故為“遏工腔”。兩種說法孰是孰非,久無定論。早期文藝復興音樂作品主要是對第三間隔的依靠作為和音,從12世紀開始的復調音樂在整個14世紀變得更為細緻而不依靠聲音的表述。15世紀初的音樂趨向簡單,聲音致力於平滑。到15世紀末,復調宗教音樂又開始變得複雜起來,在某種意義上和當時發展極致的繪畫有所關聯;而六百多年前被稱為“文藝復興三顆巨星”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及其推動的宮廷聲色早已灰飛煙滅,媚宮腔的身世似乎成了千古之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