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歷來帝王決定御駕出征,朝堂之上總會有諫阻的聲音,這也不能說反對者保守膽怯,帝制的時代,君王手握決策大權,若離國都,總難免造成情勢波動,且因一國之君親上戰場,那可萬萬不容有失,必將抽調精銳武裝赴遠,又少不得儀仗滷薄,大張旗鼓浩浩蕩蕩。
人馬調動越多,財政耗廢越大——如前朝末帝,因為對攻打高句麗心懷執念,曾三次親征,幾乎耗空國財,不得不行橫徵暴斂之政,導致國內怨聲載道,為避兵役死於征途,男丁紛紛逃亡,造成暴亂四起,結果非但未曾將高句麗滅國,自己反而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
故而賀燁在朝會上宣告親征,立即引來不少朝臣以史為鑑,竭力勸阻。
再兼明宗之後,大周以文治為主,疏怠武備,雖說到了德宗朝,弊端已經暴露,穆宗朝時更發生滅國之患,可已經習慣了安適的朝臣,往往對種種弊端視而不見,他們認為天子即位以來,既先後與北遼、吐蕃修好,潼關、勝州兩戰,又已給予突厥沉重打擊,已經足夠鎮服蠻夷,大無必要再興師動眾,將這場戰爭延續下去。
這樣的觀點也不是全無理據支援,所謂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就連《孫子兵法》也主張用兵謹慎,認為戰爭對國家與百姓存在危害,能避則避。
賀燁也並非聽不進這些文臣的勸諫,但他自有堅持。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