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據統計,苗醫掌握病種有200餘種,廣泛涉及到內、外、婦、兒、神經、精神、骨傷、面板、寄生蟲及各種傳染病、流行病等,其歸類方法自成體系,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及規範性。
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別,各地苗族醫在疾病命名、證治上有不盡相同之處,有同名異症、同症異名的現象,如:同叫“飛蛾證”,湘西方言的“飛蛾證”其臨床表現是發熱、鼻翼煽動、咳嗽氣急、胸痛等;黔東方言的“飛蛾證”臨床表現是發熱、扁桃體紅腫疼痛等。
又如黔東方言的“雷公證”是頭部劇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證”則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為其主症,“同名異症”者治法迥異。另有“同症異名”者,如同樣表現為好食生米、面色萎黃、浮腫乏力的,湘西方言稱為“米黃證”,黔東方言稱為“黃腫病”;同樣表現為口乾舌燥、多食多飲、腹脹大而形體消瘦者,有的地方稱“魚肚經”,有的地方稱為“水證”,“異名同症”者其治療方藥一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而這六種因素歸根結底都要以毒害力的方式才能致病。產生髮冷、口渴、腹痛、出汗、頭昏、出血、昏睡、氣魄不旺等病徵。苗醫所講的病症,多是形象化的病名,如:症、疾、風、痧、驚、翻、僕、經等。病候,是病變症候的簡稱,也就是疾病出現的症候群。疾病的病候共有17種,即積毒病候、雄毒病候、惡毒病候、疼痛病候、急熱病候、急冷病候、內冷病候、火毒病候、瀉肚病候、胃弱病候、交環不和病候、虧損病候、風冷氣水毒病候、氣壅病候、外漏病候、危急病候、混雜病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