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高澄自從得知高句麗王病逝,也沒想過所謂禮不伐喪,反而是決心趁著高句麗主少國疑,內部依舊矛盾重重的機會,徹底平定東北方的心腹大患。
按照高澄年輕時的話來說,便是:我乃蠻夷,不知禮也。
大半年的時間,他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在向營州、青州轉運糧草,來供應這場戰爭。
高澄沒有從海路出兵的打算,但也會利用海運,畢竟當軍隊深入高句麗國境,再想從後方運輸糧草,的確是困難了一些。
數十萬人馬踩踏而過,必然會使遼澤地的路況更加糟糕,難以通行。
由於道路難行,前線糧草消耗殆盡以後,後續的補給無法及時跟上,便是此戰最大的危險。
崔澈放棄海路進攻,是因為運兵船一旦在大海中傾覆,便是難以估量的損失。
但他能夠接受運糧船的損失,不過準備海運,終究只是有備無患。
如果段韶能夠儘快奪取遼東城,以遼東城作為前沿基地,儘可能多的從營州向遼東城轉運物資,能夠供應這場大戰,也就用不到海運的手段。
當然,真的要用到海上運輸的時候,崔澈也會安排水師派出大船從青州出發,沿途護航。
高句麗人也是有水師的。
在有細群氏集團作為內應的情況下,高澄,包括前線的段韶,都已經對如今高句麗國內的情況瞭如指掌。
畢竟小高王從來不打沒有準備的仗。
當段韶領軍抵達遼河西岸之後,回首看去,身後的遼澤地已經被經過的人畜給踩爛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