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民國二三十年代,北京外城有個“德昌裡”,百多米小巷,十幾戶人家。一棵兩圍粗數丈高枝繁葉茂的老槐樹下,朝北的大門前掛個木牌上寫著“經租處”。“經租處”裡外就一個人,此人姓魯,因為個矮人稱魯半截。他的差事和俸祿就是領房客看房子和替房東收房租,自己住房子則免費。每到夏天傍晚,他這門口大樹下就成了逸聞趣事口頭傳播中心。一盞路燈半輪明月之下,人們端著大碗麵,捧著小茶壺,舉著水菸袋,嚼著熟檳榔,把各自聽到的訊息新聞,互相交流,共同探討,評議爭論。論壇壇主和主侃都由魯半截兼任。魯半截不認字,不識字還有個好處,所侃之事既查不到文字根據也沒有文字記錄,可以不負任何責任的享受“中華民國”式的言論自由。
北京幾百年來都是政治中心,半截侃的最多也是政治人物的流言傳說。有名有姓,有頭有尾。有真有假,無憑無據。
我記得較清楚的一個段子,是關於德昌裡東家的。
北京不都叫衚衕嗎,這兒怎麼出來個“裡”?
沒錯兒,從元世祖建大都就有了衚衕。大都城是按設計圖建設的:東南西北四面城門相對,城門之間以二十四步寬的大道相連(也怪了,明明有尺,皇上偏要邁步量地!)大道與大道之間以十二步寬的小街相通。大道小街把北京城劃成許多方格子。方格中每隔五十步再開一條六步寬小夾道,用以左右聯絡。大道小街好比動脈靜脈,小夾道就是毛細血管。毛細管裡住人,人要打井喝水,蒙古人就管“井”叫“衚衕”。北京到底有多少衚衕?鄰居二大媽說是:“有名的衚衕九百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不過這只是“大形勢”,實際上衚衕之外也有幾條不叫衚衕的小巷。比如曾國藩曾大人住過的“果子巷”,賽金花小姐住的“陝西巷”,名氣一點不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